文:唐岐
網路的發展,造就佛法傳播上前所未有的新氣象。現今資訊的獲得與傳播至為廣泛且快速。只是網路談法乃偏重在文字上的對話;然而文字的表達是有限的,無法完全正確的表達本意,很容易落在理論上爭高下,造成只是崇尚闡述了義經典的法義而忽略了佛法的實踐與修証。
「了義經」所說的是佛的圓滿境界,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。我們在「理地」上說的再好、再完美,若是沒有行門的實踐,也猶似只看到完美的菜單,卻一口也沒吃到。所說就不免是戲論了。法談若是離開「事証」,也未有不落於清談、空談而「執理廢事」了。
網路發達的時代,可以預見「執理廢事」的清談現象,會在未來中越明顯。崇尚高深奧妙,是人性的弱點,談得越玄妙,就越容昜得到掌聲與名聞。
「玄談者」多以「談空」為最高境界。很喜歡「祖師語錄」或「了義經典中」的精要法語,比如強調心上「無礙、無住、無相、無苦集滅道、無智亦無得。」或強調「真心無修無証、無生死涅槃、凡有所分別、有所修行的心,即是落入第二義等等。」會以明白涅槃的果地為自証。在與別人在討論法義時,只要對方所談離開了「真諦」,就認定他人不究竟,落在分別,總是以祖師的果地來批判他人落在「俗地」。一切言說以理地來論高下。然而,如果未能如實修証禪定,息滅貪瞋、我慢,很可能在二十年、三十年後,理地的背誦雖然越來越廣,越來越熟悉,但是妄想習性,依然是沒有多少改變。何況凡事一再強調無分別,也必然不免「離有執空」了。
《楞嚴經》說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則漸除,因次第盡。」頓悟後才好修行。理上無惑,才好延伸到以事証理,而後「理事無礙.」。所謂「事則漸除」,是指習氣上的煩惱,必須漸次的淨化,無法一時頓落,必須在生活上,以般若正見來淨化違反「空性見」的偏見,方能依於解脫知見的正念來成就「正定」而解脫。
在理地上,妄想本空,自生還歸於自滅,所以當妄想來時我們任它來,去時任它去,這是面對妄想的正確心態,並不是說,明白「妄想本空」,就已達心上無事,無事於心了。
佛法有「理事」或「體用」二觀。於理觀上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,一泯一切泯,絕四句離百非,實際理地不受一塵,無佛無魔,更無修行一事。然而,就事相上,則是「萬行門中不捨一法」,必須窮事達理。理與事,若是偏廢,就會墮一邊,無以圓融,不是「執理廢事」,就是「執事廢理」了。
法的學習,身教重於言教,我們看大善知識的一言一行,充滿著高雅的氣質,含攝著「戒定慧」的光輝。由善知識的語言、肢體動作來配合神情所帶來的整體表達,會讓人感受一股莊嚴與法喜。就算善知識未說一法,也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修行的大方向。這種從身教上的領悟,就不是網路法談所能取代了。
我們若是常去接近善知識,承受善知識的針貶與教導,不但可以避免盲瞎修鍊,更能快速掌握傳承的要領,比之於自己摸索來得殊勝千萬倍,乃至算數所不能比擬了,這也是網上法談所不能及。
網路的發展,造就佛法傳播上前所未有的新氣象。現今資訊的獲得與傳播至為廣泛且快速。只是網路談法乃偏重在文字上的對話;然而文字的表達是有限的,無法完全正確的表達本意,很容易落在理論上爭高下,造成只是崇尚闡述了義經典的法義而忽略了佛法的實踐與修証。
「了義經」所說的是佛的圓滿境界,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。我們在「理地」上說的再好、再完美,若是沒有行門的實踐,也猶似只看到完美的菜單,卻一口也沒吃到。所說就不免是戲論了。法談若是離開「事証」,也未有不落於清談、空談而「執理廢事」了。
網路發達的時代,可以預見「執理廢事」的清談現象,會在未來中越明顯。崇尚高深奧妙,是人性的弱點,談得越玄妙,就越容昜得到掌聲與名聞。
「玄談者」多以「談空」為最高境界。很喜歡「祖師語錄」或「了義經典中」的精要法語,比如強調心上「無礙、無住、無相、無苦集滅道、無智亦無得。」或強調「真心無修無証、無生死涅槃、凡有所分別、有所修行的心,即是落入第二義等等。」會以明白涅槃的果地為自証。在與別人在討論法義時,只要對方所談離開了「真諦」,就認定他人不究竟,落在分別,總是以祖師的果地來批判他人落在「俗地」。一切言說以理地來論高下。然而,如果未能如實修証禪定,息滅貪瞋、我慢,很可能在二十年、三十年後,理地的背誦雖然越來越廣,越來越熟悉,但是妄想習性,依然是沒有多少改變。何況凡事一再強調無分別,也必然不免「離有執空」了。
《楞嚴經》說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則漸除,因次第盡。」頓悟後才好修行。理上無惑,才好延伸到以事証理,而後「理事無礙.」。所謂「事則漸除」,是指習氣上的煩惱,必須漸次的淨化,無法一時頓落,必須在生活上,以般若正見來淨化違反「空性見」的偏見,方能依於解脫知見的正念來成就「正定」而解脫。
在理地上,妄想本空,自生還歸於自滅,所以當妄想來時我們任它來,去時任它去,這是面對妄想的正確心態,並不是說,明白「妄想本空」,就已達心上無事,無事於心了。
佛法有「理事」或「體用」二觀。於理觀上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,一泯一切泯,絕四句離百非,實際理地不受一塵,無佛無魔,更無修行一事。然而,就事相上,則是「萬行門中不捨一法」,必須窮事達理。理與事,若是偏廢,就會墮一邊,無以圓融,不是「執理廢事」,就是「執事廢理」了。
法的學習,身教重於言教,我們看大善知識的一言一行,充滿著高雅的氣質,含攝著「戒定慧」的光輝。由善知識的語言、肢體動作來配合神情所帶來的整體表達,會讓人感受一股莊嚴與法喜。就算善知識未說一法,也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修行的大方向。這種從身教上的領悟,就不是網路法談所能取代了。
我們若是常去接近善知識,承受善知識的針貶與教導,不但可以避免盲瞎修鍊,更能快速掌握傳承的要領,比之於自己摸索來得殊勝千萬倍,乃至算數所不能比擬了,這也是網上法談所不能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