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9日

與上師共舞

文:唐岐
世間的技藝傳承,有著師資的傳承,才能一代又一代的延綿不絕。智慧也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來。 
老師的智慧,像是傳承了古聖先賢的智慧累積,不是一人所能成就。跟著老師學習,就等同吸收百千年累積下來的智慧,不但可以省下自行摸索的時間,更能避開錯誤的道路,快速又正確的獲得學習成果。
  我們凡夫都有先入為主的「主觀」,會在學習前,用主觀先進行過瀘,再吸收自己認為需要的。然而,自己的智慧與經驗很有限,所認為需要的往往是錯誤的。沒有掌握到正確的方法前,學習的成就也就顯得很低,何況是錯誤的觀念。若是跟隨已成就者學習傳承下來的智慧,就能避開很多摸索的時間,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錯誤;兩者之間有著天壤地別的差別。 
學舞者可以由書本上來練習,也可以觀摩他人的舞藝。只是這些學習速度會很慢,也會有很多障礙,比如基本動作不正確,就會限制了未來的舞步展開。有了老師的技藝傳承,可以直接獲得學習的技巧與知識,也能避免自己無知帶來的障礙與運動傷害。
 「學舞者」若能天天與老師共舞,只要任何一個錯誤的動作,都會馬上被老師發現而指正,不會因眼前的一時錯誤而影響到未來。在完全放空自已,完全信任老師下,心中像一張白紙,也像海綿完全的吸收所學。與老師共舞中,師生之間能從眼神、手勢、力道掌握到默契,乃至一舉一動中默契無間,猶如在「以心傳心」。
佛法的學習也有這樣的共同點,經常與老師共論佛法,可以由討論中發現自己的盲點;更能從老師的行住坐臥中,感受到所散發出來的智慧,從中發現自己的盲點與學習方向。
我們內心深處的貪嗔與傲慢習性,很難自己去發現;這些頑劣性在老師的慧眼下,則是赤裸裸的表露無遺,想掩也掩不住,能夠獲得明確的指正。遇到瓶頸時,也能透過老師的智慧經驗,很快的得以排除。
 相信老師的智慧能幫助自己走向菩提,才會放空自己的主觀我見,放下防衛心理,以柔軟心來承接所學。當撤開主觀時,「我執」也就撤掉大半了,領悟力會隨之增強,學習效益自然進步快速。
 對老師的智慧有信心,只要面對老師,或憶想老師時,恭敬心會立即生起。恭敬心生起的當下,心念不會有妄想,智慧力也明了;所以時時憶念老師,禪定智慧的自然的就在其中熏陶增長,「道業」會有著難以言喻的加持力。索甲仁波切在形容「恭敬心」時說:「恭敬心是體證自性最純淨、最快速、最簡單的方法。」是一句非常好的比喻。
 當師生之間的心靈相通,默契十足時,師生就像在共舞一首「無聲曲」。

此恨綿綿無絕期

文:唐岐
娑婆世界是充滿貪瞋的五濁惡世,每個人在一生中,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不公平的事,比如受到欺騙、誣蔑,或者受到暴力迫害殺害等等,心中的瞋恨心會久久難消,乃至一生都活在這樣的陰影中,放也放不下,甚至於延伸到來生。
「慈悲水懺」中,悟達國師因為"我慢心"現起,業障現前而感得「人面瘡」。「人面瘡」的前身是西漢晁錯;晁錯自認一生忠心報國,卻換來被腰斬的命運,心中之恨,無語問蒼天。恨心無以疏導下,怒火心中燒,一心想要報復。在還沒有得到報復前,仇恨心放也不放下。為了要滿足報復心,他一世又一世在等待,非要報復才能消恨。晁錯就這樣整整等了十世才等到報復的機會。在這十世中,時時刻刻都活在「瞋恨心」中煎熬,當中的大苦就不是身外者所能想像了。
《華嚴經》說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一念瞋恨就會淹沒理智,忘卻一切善法。眾生總是為了滿足報復,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的決心;然而,就在滿足報復時,也同時造下了地獄之因了,這不是很愚痴嗎?猶如抓著惡臭的尿屎在丟人,本來清淨的雙手也同時沾上了洗不淨的臭味。
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眾生總是看到殺人犯被判死刑,才不敢殺人。菩薩則是在起心動念時,就覺察到果報。眾生必須看到因果報應的結果後,才會甘心的放下瞋恨心。只是達成報復的同時,也在「因果不昧」下,結下了地獄因子了。
如何「瞋恨心」,有四法為大眾所熟悉:
一者當業的主人。他人因為貪念、瞋念造下地獄業果而受無量苦,難道我們也要跟著他們的愚痴,生起報復的瞋心走向三惡道嗎?
為什麼要讓一時的恩怨情仇而沉淪在苦海呢?
二者思惟「慈心觀」的功德。在北傳《雜阿含經》第(二六四)篇中,說到修「慈心觀」有十一項功德:一、睡得好;二、舒適的醒來;三、不會有惡夢;四、受到大眾所尊敬;五、能受到非人尊敬;六、受到天神守護;七、不會被刀、毒、火等所傷;八、容易得定;九、容貌莊嚴安祥;十、臨終時心不顛倒;十一、就算生前未得解脫,死後也能往生到梵天。思惟功德所生起的「欣樂心」,有助於放下世間的恩怨情仇。
三者至心懺悔。我們在無量劫以來,所造下的惡業,超過須彌山,今生所感得的苦果,有可能是過去世的惡業在今生成熟。當我們處在痛苦的情境下,不論是生病或被暴力迫害所來的苦,不論是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的苦,我們可以觀想成「我們過去也是這樣在迫害有情眾生,讓他們受到這樣的大苦。」「瞋恨心」會在「因果業報」的信念下,以及懺悔心而漸漸消解。
四者觀「五蘊無我」。「我」被傷害了才會生起瞋心,「我」是誰呢?身心活動的統合稱為「我」。「身心」活動不外於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等五蘊的作用。「身」由四大組合,有眼、鼻、耳、骨頭等等器官,也名為「色蘊」;「心」是由「感受」、「思想」、「意志」、「了別」等活動的代稱,
《心經》說:「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這「五蘊」都只是因緣所生,終歸幻化,就如晁錯對袁盎懷恨至今生,然而袁盎色身於今何在?悟達國師的前身雖然是袁盎,但是現今的色身已經不是當時的袁盎了;當時的袁盎色身,已幻化無蹤,袁盎也只是時空下的一個虛幻現象而已。晁錯執著四大為實有,執著悟達國師就是當時的袁盎,以致看到悟達國師時,就顯現當時被斬的「仇恨心」,當下也被「仇恨心」煎熬著。若能看破四大非有,「瞋恨心」也會隨之消解。
「苦受」有「生理上與心理上的」,「心理上」的苦受,必須透過「想像」才會生起;當不去想時,「苦受」在那裡?
在「想蘊」中,想著仇恨時,心識隨之墮入三惡道;若是觀想著佛國淨土莊嚴,或者觀想「佛法僧」三寶,心識就得到三寶的護念,所以生命升沉的樞杻就在「想蘊」。
什麼力量在推動「放不下怨恨心」?就是「行蘊」,也是意志的力量。「執著」的意志放不下,才會身不己的去仇恨袁盎,苦受也隨之綿綿湧現
「識」是分別的心識,分別有「我」受到傷害,以及分別傷害我的人,現起這樣的分別心時,瞋恨心就會生起。
若是能夠明白一切人我,只是一時的因緣所現,所受的傷害,雖然有苦的感受,但是並沒有實有的「苦受者」,也沒有實有的「傷害者」。若能如此體悟而息下「我與我所」的分別,仇恨心就會息滅。
《寶積經》說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晁錯就算不報復,袁盎所造的業,也會在因緣成熟時以某種形式來償還晁錯。晁錯卻因為不明白「因果不昧」的道理,以及報復所帶來的過失,才會有這十世的煎熬。要不是有迦諾迦尊者出面化解雙方的仇恨,晁錯在滿足報復後,地獄之報也就隨之在後了。

問世間情為何物

文:唐岐
「問世間,情為何物?直教人生死相許。」這是詩人元好問的一句名言,也道盡了世人對愛情的迷惑與盲目。俗話說:「少年男子哪個不鍾情,妙齡女郎哪個不懷春」,男女的情欲習性是娑婆有情共同的現象。
姻緣天註定
所謂「百年修得同船渡,千年修得共枕眠。」今生能夠結為夫妻,還得有過去世因緣;比如《楞嚴經》與《摩登伽經》記述摩登伽女因為與阿難過去有五百夫妻之姻緣,恩愛情深,才會一見阿難後,就得了相思病;飲食無味,日日消瘦,天天想著阿難,非阿難不嫁。他的母親百般勸說「阿難是出家比丘,不能結婚;何況我們的族性低賤,不能與其它種姓通婚。」摩登伽女聽也聽不進去,非嫁阿難不可,情執難摧難破。
「姻緣天註定」,指的是今生的姻緣與過去生有著密切的關係,但是我們當下的念,有著扭轉業力的力量,猶如阿難在危難時,依於當下三寶的護念,才得以解脫「情愛」的桎梏。
情愛的本質
佛陀問摩登伽女說:「你愛阿難什麼呢?」
摩登伽女答說:「我愛阿難明亮的眼睛,我愛阿難高高的鼻子,我愛阿難迷人的耳朵,我愛阿難甜美的聲音,我愛阿難高雅的步伐,我就是很愛阿難。」
佛陀問說:「阿難的眼屎很難看,鼻屎很臭,口中的唾液、耳中的耳垢都很髒,身內的屎尿更是髒臭難聞;老了後,就失去高雅的步伐,又會生病,最後也會死亡,---阿難的身體有何值得愛呢?」佛陀又叫人揣出阿難的洗澡水,讓摩登伽女喝下。
摩登伽女說:「佛陀啊!你是大慈悲者,怎麼叫我喝下這麼髒的洗澡水呢?」
佛陀說:「現在阿難的色身高雅莊嚴,你都嫌髒了,等到阿難老了、生病了、色身敗壞了,那時的色身更醜,你如何愛阿難呢?」
摩登伽女在佛陀的開導下,經過一段時日修習「不淨觀」,才領悟色身無常的事實,並且放下了情執,也証得解脫阿羅漢。只是我們凡夫眾生,即使明白色身會老、會死,在貪欲的深厚習性下,依然緊緊執著情愛實有而不放。
對世間男女情愛來說,阿難閉門不見摩登伽女,或許會被說為「真心換絕情」。然而,摩登伽女愛阿難的「真心」是什麼呢?是一心滿足嫁給阿難的「情欲心」。

「摘不到的星星最美」、「初戀的心最浪漫」,世間有情總是容易被「想擁有」的心給迷失了心智,會不計一切後果,非她不娶,非他不嫁不清「情愛」的本質。必須等到他擁有後,那股「想擁有」的衝動力才會止息,才會用理性心態去觀察現實的「情愛」。
佛教的婚姻觀
眾生都有「貪瞋痴」,所以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一定有「是非」、有紛爭,夫妻間的利益緊密,息息相關,更是不例外。兩人未結婚前,雙方會為了「擁有對方」而掩飾自己的缺點。結了婚後,戀愛的激情退卻,在互動上所呈現的是「脫下包裝外衣」,赤裸裸的「我執」。在「我執」下,人人都希望能夠支配對方,互動上的磨擦也從此而生。
世間的「情愛」既然建構在無常之下,是否就沒有「真情」?當然也是否定的。「情愛」所以會變質,在於「擁有心」、「佔有心」。如果男女雙方能把「擁有心、佔有心」轉成「付出、給予、包容、體諒」,「情愛」就融化在慈悲心中。
《中阿含》的《善生經》有談到夫妻相處之道,當丈夫的要對妻子施以五種供養:
一者憐念妻子。亦即丈夫對妻子要有愛憫心與體諒心。
二者不輕慢。丈夫對妻子要懷著感恩心與尊敬心。
三者為作瓔珞嚴具。丈夫要供給妻子莊嚴衣服、首飾及化粧用品之類。
四者於家中得自在。夫妻之間要要有互信,要讓妻子有自由自在的空間。
五者念妻親親。要有夫妻的恩愛心。
妻子對丈夫要有十三項守則:
一者重愛敬夫。二者重供養夫。三者善念其夫。四者攝持作業(承擔家務事)。五者善攝眷屬(善待家中老眷屬)。六者前以瞻侍(用心持家,安置家中所需要的一切)。七者後以愛行(安慰丈夫為家的辛勞)。八者言以誠實。九者不禁制門(給丈夫適當自由的空間)。十者見來讚善(善待來作客的人)。十一者敷設床待。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。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。
《惟日雜難經》說菩薩結婚生子,並不是依於「世間的情欲」而結婚,而是依於四個因緣:
一者宿命同福。指過去世有夫妻姻緣,今生的姻緣是續前緣。
二者畢罪。為了償還過去的宿債而結婚。
三者應當共生男女。有共同生兒育女的業緣。
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。以婚姻來成就佛道,或借婚姻來引導家眷成就道業,比如釋尊是先有婚姻而後成道,也令父母、妻子、兒子、兄弟等等成就道業。
家是莊嚴的道場
被後人稱為「在家佛」的維摩詰居士,是一位大智慧的大菩薩,他示現娶妻生子,也成就無上智慧。這也明示著「婚姻生活」並無礙成就菩提道。《中庸》也說:「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婦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」大義是說中庸之道,能從最平常的夫婦相處之道顯現出來,如果能在夫婦之道上,相處到圓滿極致,也吻合天地大道。
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猶如求兔角。」越能顯現「貪瞋痴」的地方,反而越是修行的莊嚴道場。在紅塵世間中最能顯現「貪瞋痴」,莫過於男女的「婚姻生活」了。「婚姻生活」它能成為充滿「貪瞋痴」的罪業溫床,也能是消除「我愛、我痴、我見、我慢」的菩提道場。
菩薩在婚姻中也能成就「六度波羅蜜」,比如在婚姻中發心好好照顧對方也是「布施」;能安忍外境的誘惑而不起非份貪欲就是「持戒」;安忍夫妻之間的磨擦就是「忍辱」;從婚姻生活中學習增長道心就是「精進」;能安住在婚姻中修行,不被煩惱所亂就是「禪定」;從婚姻生活中開啟轉煩惱為菩提的智慧即是「般若」。

三日禪修心得

文:唐岐
請了三天假,到東山鄉參加照平法師的禪修營,一天禪坐十支香,早上四點半起床,晚上九點五十分放香。十支香加起來超過八個小時。總共有七天,我只參加三天。突然這麼密集的禪坐,兩條腿還真的吃不消。
照平法師於1982年在泰國南傳佛教出家修行,所以禪法以南傳為主。法師的法門以覺照的慧觀,放下對五蘊的執取,領悟當下的真相。當覺性的速度超過念頭的起伏,便能超越一切生滅的現象,領悟真、俗二諦。由於是第一次接觸法師的禪法,就個人的淺略了解,法師禪法主於南傳《大念住經》。
比如
《大念住經》說︰「清楚覺知:這是身體!只有『了知』和只有『覺照』的境界,超越執著,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。」
在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,清楚了知:我正執著於痛苦的感受。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,也清楚了知:「我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。當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,也清楚了知:我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。
比丘們!當心有貪愛時,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貪愛;當心沒有貪愛時,清楚了知心沒有貪愛;當心有嗔恨時,清楚了知心有嗔恨;當心沒有嗔恨時,清楚了知心沒有嗔恨。
法師說:「有行者,沒有行的那個人;有聽者,沒有聽的那個人;有起心動念,沒有起心動念者;有善惡,沒有善惡那個人 ----」法師強調六根對六塵,只有五蘊的現象,沒有造作者,沒有受業者,猶如《清淨道論》說:「無有造業者,亦無受果人,唯蘊自輪轉,此乃正知見。」。
法師說:「法根本沒有名字,白天、晚上就是白天、晚上,本來如此,生老病死,也是這樣,當我們不批判苦,不追求快樂,就沒有問題;苦就體驗苦,樂就體驗樂,當中沒有追求與批判,這是真正的解脫慧。」
禪修過程中,法師強調重點要活在當下。法師說:「人到那裡,心就到那裡。妄念到那裡,覺性就到那裡。」
又說:「如果我們從這一步到下一步,不要存有累積經驗的觀念,不期待未來,只活在當下,看到每天的太陽,都覺察到是獨一的新太陽,不是昨天的太陽。」
禪修過程中,要切忌有所期待與有所得的錯誤心態。法師說:「凡夫總是患得患失,更是想得怕失,想活怕死。如果執著想得到的境界,就會排斥其他的境界,例如想得到安靜時,聽到任何聲音就會嫌它吵。」
又說:「禪修的重點,時時都不忘自己的位子,覺察、觀照,不期待結果,如果有期待就有時間性了。」、「我們如果想吹風,就打開窗戶,窗戶打開了,風要不要吹進來,是風的事,我們可以去做該做的,但沒有權利期待每一件事都如我們所願,這是禪者的心態,叫作隨緣。」
唐岐心得
古德與祖師們,他們的成就過程中,皆是盡一生中,勇猛向道,心不間歇,綿綿密密,用功無間。而世間人,一生經營名利,以苦為樂。每天重複著為三餐奔波,為家忙碌不息,上班、下班、上超市、上網 ----。難得能有多少時間是自己的?若有之,也不免會用在感官的享樂上,這也是凡聖差別所在。
 看到護法菩薩們,在廚房忙著挑菜,或在大殿忙著擦東擦西,要趨向前幫忙,菩薩卻笑著說︰「這些事我來做就好,你們好好的專心修行就可以了!」讓我湧起無限的感恩心,也感受到若不精進不懈,則粒米難消。
 在禪修中,有些學員寂靜一陣子後,會改用動中禪。「動中禪」乃以動中定為中心,讓心緣於動作而不分散,對掉舉是不錯的對治。方法是將心緣於雙手規律的動作,當散亂心已止息時,再內觀覺受的生滅無常、無我。
 心的寂靜,就個人所知,大略有二種:一是清明的緣於所緣境,形成心一境性;二是在動中安於無所住後者必須具備「諸法無我」、「緣起性空」的般若。當痛的感受生起時,當妄念升起時,洞觀現象空無自性而不隨感受走。
禪修目的,乃在以般若照破執著的習性,而不是在對抗雙腿。當色身的痛受增強時,就會干擾定心,儘管有著現象如幻的觀力,輕安覺受在干擾下,會逐漸失去祥和。此時,可以換個姿勢或者下坐,讓身心鬆弛來恢復原來的輕安。
 修習重點,放在明覺的心念,綿密無間,於行住坐臥中,一線穿卻。若是尚未具備「無生」的領會,就必須先緣於所緣,讓心寂靜後,而起心觀無常、無我,或緣起無生義。
當長時間緣於所緣時,心會很快就感受到累了,所緣境也會漸漸散開,這時候不妨來經行。「經行」在漢傳的禪堂稱為「跑香」。不論顯密教法,禪坐一段時間後,都要進行「跑香」或經行,這是一種身心調和,讓筋骨活動舒解,才能免於受到障礙或傷害。
禪堂經行有快、有慢,慢時可以起觀,快時重在內觀與調和生理。在經行時,眼神是內外等持,不外放,也不全內攝,面對前境,眼睛注意到的地方,大約三步到五步,太近則過於內攝,太遠則過外放。內外等持,方易於相契動中定,「般若慧」也才容易生起。

網路法談偶思

 文:唐岐
網路的發展,造就佛法傳播上前所未有的新氣象。現今資訊的獲得與傳播至為廣泛且快速。只是網路談法乃偏重在文字上的對話;然而文字的表達是有限的,無法完全正確的表達本意,很容易落在理論上爭高下,造成只是崇尚闡述了義經典的法義而忽略了佛法的實踐與修証。
「了義經」所說的是佛的圓滿境界,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。我們在「理地」上說的再好、再完美,若是沒有行門的實踐,也猶似只看到完美的菜單,卻一口也沒吃到。所說就不免是戲論了。法談若是離開「事証」,也未有不落於清談、空談而「執理廢事」了。
網路發達的時代,可以預見「執理廢事」的清談現象,會在未來中越明顯。崇尚高深奧妙,是人性的弱點,談得越玄妙,就越容昜得到掌聲與名聞。
「玄談者」多以「談空」為最高境界。很喜歡「祖師語錄」或「了義經典中」的精要法語,比如強調心上「無礙、無住、無相、無苦集滅道、無智亦無得。」或強調「真心無修無証、無生死涅槃、凡有所分別、有所修行的心,即是落入第二義等等。」會以明白涅槃的果地為自証。在與別人在討論法義時,只要對方所談離開了「真諦」,就認定他人不究竟,落在分別,總是以祖師的果地來批判他人落在「俗地」。一切言說以理地來論高下。然而,如果未能如實修証禪定,息滅貪瞋、我慢,很可能在二十年、三十年後,理地的背誦雖然越來越廣,越來越熟悉,但是妄想習性,依然是沒有多少改變。何況凡事一再強調無分別,也必然不免「離有執空」了。
《楞嚴經》說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則漸除,因次第盡。」頓悟後才好修行。理上無惑,才好延伸到以事証理,而後「理事無礙.」。所謂「事則漸除」,是指習氣上的煩惱,必須漸次的淨化,無法一時頓落,必須在生活上,以般若正見來淨化違反「空性見」的偏見,方能依於解脫知見的正念來成就「正定」而解脫。
在理地上,妄想本空,自生還歸於自滅,所以當妄想來時我們任它來,去時任它去,這是面對妄想的正確心態,並不是說,明白「妄想本空」,就已達心上無事,無事於心了。
佛法有「理事」或「體用」二觀。於理觀上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,一泯一切泯,絕四句離百非,實際理地不受一塵,無佛無魔,更無修行一事。然而,就事相上,則是「萬行門中不捨一法」,必須窮事達理。理與事,若是偏廢,就會墮一邊,無以圓融,不是「執理廢事」,就是「執事廢理」了。
法的學習,身教重於言教,我們看大善知識的一言一行,充滿著高雅的氣質,含攝著「戒定慧」的光輝。由善知識的語言、肢體動作來配合神情所帶來的整體表達,會讓人感受一股莊嚴與法喜。就算善知識未說一法,也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修行的大方向。這種從身教上的領悟,就不是網路法談所能取代了。
我們若是常去接近善知識,承受善知識的針貶與教導,不但可以避免盲瞎修鍊,更能快速掌握傳承的要領,比之於自己摸索來得殊勝千萬倍,乃至算數所不能比擬了,這也是網上法談所不能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