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唐岐
請了三天假,到東山鄉參加照平法師的禪修營,一天禪坐十支香,早上四點半起床,晚上九點五十分放香。十支香加起來超過八個小時。總共有七天,我只參加三天。突然這麼密集的禪坐,兩條腿還真的吃不消。
照平法師於1982年在泰國南傳佛教出家修行,所以禪法以南傳為主。法師的法門以覺照的慧觀,放下對五蘊的執取,領悟當下的真相。當覺性的速度超過念頭的起伏,便能超越一切生滅的現象,領悟真、俗二諦。由於是第一次接觸法師的禪法,就個人的淺略了解,法師禪法主於南傳《大念住經》。
比如《大念住經》說︰「清楚覺知:這是身體!只有『了知』和只有『覺照』的境界,超越執著,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。」
在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,清楚了知:我正執著於痛苦的感受。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,也清楚了知:「我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。當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,也清楚了知:我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。
比丘們!當心有貪愛時,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貪愛;當心沒有貪愛時,清楚了知心沒有貪愛;當心有嗔恨時,清楚了知心有嗔恨;當心沒有嗔恨時,清楚了知心沒有嗔恨。
照平法師於1982年在泰國南傳佛教出家修行,所以禪法以南傳為主。法師的法門以覺照的慧觀,放下對五蘊的執取,領悟當下的真相。當覺性的速度超過念頭的起伏,便能超越一切生滅的現象,領悟真、俗二諦。由於是第一次接觸法師的禪法,就個人的淺略了解,法師禪法主於南傳《大念住經》。
比如《大念住經》說︰「清楚覺知:這是身體!只有『了知』和只有『覺照』的境界,超越執著,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。」
在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,清楚了知:我正執著於痛苦的感受。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,也清楚了知:「我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。當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,也清楚了知:我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。
比丘們!當心有貪愛時,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貪愛;當心沒有貪愛時,清楚了知心沒有貪愛;當心有嗔恨時,清楚了知心有嗔恨;當心沒有嗔恨時,清楚了知心沒有嗔恨。
法師說:「有行者,沒有行的那個人;有聽者,沒有聽的那個人;有起心動念,沒有起心動念者;有善惡,沒有善惡那個人 ----」法師強調六根對六塵,只有五蘊的現象,沒有造作者,沒有受業者,猶如《清淨道論》說:「無有造業者,亦無受果人,唯蘊自輪轉,此乃正知見。」。
法師說:「法根本沒有名字,白天、晚上就是白天、晚上,本來如此,生老病死,也是這樣,當我們不批判苦,不追求快樂,就沒有問題;苦就體驗苦,樂就體驗樂,當中沒有追求與批判,這是真正的解脫慧。」
禪修過程中,法師強調重點要活在當下。法師說:「人到那裡,心就到那裡。妄念到那裡,覺性就到那裡。」
又說:「如果我們從這一步到下一步,不要存有累積經驗的觀念,不期待未來,只活在當下,看到每天的太陽,都覺察到是獨一的新太陽,不是昨天的太陽。」
法師說:「法根本沒有名字,白天、晚上就是白天、晚上,本來如此,生老病死,也是這樣,當我們不批判苦,不追求快樂,就沒有問題;苦就體驗苦,樂就體驗樂,當中沒有追求與批判,這是真正的解脫慧。」
禪修過程中,法師強調重點要活在當下。法師說:「人到那裡,心就到那裡。妄念到那裡,覺性就到那裡。」
又說:「如果我們從這一步到下一步,不要存有累積經驗的觀念,不期待未來,只活在當下,看到每天的太陽,都覺察到是獨一的新太陽,不是昨天的太陽。」
禪修過程中,要切忌有所期待與有所得的錯誤心態。法師說:「凡夫總是患得患失,更是想得怕失,想活怕死。如果執著想得到的境界,就會排斥其他的境界,例如想得到安靜時,聽到任何聲音就會嫌它吵。」
又說:「禪修的重點,時時都不忘自己的位子,覺察、觀照,不期待結果,如果有期待就有時間性了。」、「我們如果想吹風,就打開窗戶,窗戶打開了,風要不要吹進來,是風的事,我們可以去做該做的,但沒有權利期待每一件事都如我們所願,這是禪者的心態,叫作隨緣。」
又說:「禪修的重點,時時都不忘自己的位子,覺察、觀照,不期待結果,如果有期待就有時間性了。」、「我們如果想吹風,就打開窗戶,窗戶打開了,風要不要吹進來,是風的事,我們可以去做該做的,但沒有權利期待每一件事都如我們所願,這是禪者的心態,叫作隨緣。」
唐岐心得
古德與祖師們,他們的成就過程中,皆是盡一生中,勇猛向道,心不間歇,綿綿密密,用功無間。而世間人,一生經營名利,以苦為樂。每天重複著為三餐奔波,為家忙碌不息,上班、下班、上超市、上網 ----。難得能有多少時間是自己的?若有之,也不免會用在感官的享樂上,這也是凡聖差別所在。
看到護法菩薩們,在廚房忙著挑菜,或在大殿忙著擦東擦西,要趨向前幫忙,菩薩卻笑著說︰「這些事我來做就好,你們好好的專心修行就可以了!」讓我湧起無限的感恩心,也感受到若不精進不懈,則粒米難消。
在禪修中,有些學員寂靜一陣子後,會改用動中禪。「動中禪」乃以動中定為中心,讓心緣於動作而不分散,對掉舉是不錯的對治。方法是將心緣於雙手規律的動作,當散亂心已止息時,再內觀覺受的生滅無常、無我。
心的寂靜,就個人所知,大略有二種:一是清明的緣於所緣境,形成心一境性;二是在動中安於無所住。後者必須具備「諸法無我」、「緣起性空」的般若。當痛的感受生起時,當妄念升起時,洞觀現象空無自性而不隨感受走。
禪修目的,乃在以般若照破執著的習性,而不是在對抗雙腿。當色身的痛受增強時,就會干擾定心,儘管有著現象如幻的觀力,輕安覺受在干擾下,會逐漸失去祥和。此時,可以換個姿勢或者下坐,讓身心鬆弛來恢復原來的輕安。
禪修目的,乃在以般若照破執著的習性,而不是在對抗雙腿。當色身的痛受增強時,就會干擾定心,儘管有著現象如幻的觀力,輕安覺受在干擾下,會逐漸失去祥和。此時,可以換個姿勢或者下坐,讓身心鬆弛來恢復原來的輕安。
修習重點,放在明覺的心念,綿密無間,於行住坐臥中,一線穿卻。若是尚未具備「無生」的領會,就必須先緣於所緣,讓心寂靜後,而起心觀無常、無我,或緣起無生義。
當長時間緣於所緣時,心會很快就感受到累了,所緣境也會漸漸散開,這時候不妨來經行。「經行」在漢傳的禪堂稱為「跑香」。不論顯密教法,禪坐一段時間後,都要進行「跑香」或經行,這是一種身心調和,讓筋骨活動舒解,才能免於受到障礙或傷害。
禪堂經行有快、有慢,慢時可以起觀,快時重在內觀與調和生理。在經行時,眼神是內外等持,不外放,也不全內攝,面對前境,眼睛注意到的地方,大約三步到五步,太近則過於內攝,太遠則過外放。內外等持,方易於相契動中定,「般若慧」也才容易生起。
當長時間緣於所緣時,心會很快就感受到累了,所緣境也會漸漸散開,這時候不妨來經行。「經行」在漢傳的禪堂稱為「跑香」。不論顯密教法,禪坐一段時間後,都要進行「跑香」或經行,這是一種身心調和,讓筋骨活動舒解,才能免於受到障礙或傷害。
禪堂經行有快、有慢,慢時可以起觀,快時重在內觀與調和生理。在經行時,眼神是內外等持,不外放,也不全內攝,面對前境,眼睛注意到的地方,大約三步到五步,太近則過於內攝,太遠則過外放。內外等持,方易於相契動中定,「般若慧」也才容易生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