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唐岐
世間的技藝傳承,有著師資的傳承,才能一代又一代的延綿不絕。智慧也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來。
老師的智慧,像是傳承了古聖先賢的智慧累積,不是一人所能成就。跟著老師學習,就等同吸收百千年累積下來的智慧,不但可以省下自行摸索的時間,更能避開錯誤的道路,快速又正確的獲得學習成果。
我們凡夫都有先入為主的「主觀」,會在學習前,用主觀先進行過瀘,再吸收自己認為需要的。然而,自己的智慧與經驗很有限,所認為需要的往往是錯誤的。沒有掌握到正確的方法前,學習的成就也就顯得很低,何況是錯誤的觀念。若是跟隨已成就者學習傳承下來的智慧,就能避開很多摸索的時間,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錯誤;兩者之間有著天壤地別的差別。
學舞者可以由書本上來練習,也可以觀摩他人的舞藝。只是這些學習速度會很慢,也會有很多障礙,比如基本動作不正確,就會限制了未來的舞步展開。有了老師的技藝傳承,可以直接獲得學習的技巧與知識,也能避免自己無知帶來的障礙與運動傷害。
「學舞者」若能天天與老師共舞,只要任何一個錯誤的動作,都會馬上被老師發現而指正,不會因眼前的一時錯誤而影響到未來。在完全放空自已,完全信任老師下,心中像一張白紙,也像海綿完全的吸收所學。與老師共舞中,師生之間能從眼神、手勢、力道掌握到默契,乃至一舉一動中默契無間,猶如在「以心傳心」。
佛法的學習也有這樣的共同點,經常與老師共論佛法,可以由討論中發現自己的盲點;更能從老師的行住坐臥中,感受到所散發出來的智慧,從中發現自己的盲點與學習方向。
我們內心深處的貪嗔與傲慢習性,很難自己去發現;這些頑劣性在老師的慧眼下,則是赤裸裸的表露無遺,想掩也掩不住,能夠獲得明確的指正。遇到瓶頸時,也能透過老師的智慧經驗,很快的得以排除。
佛法的學習也有這樣的共同點,經常與老師共論佛法,可以由討論中發現自己的盲點;更能從老師的行住坐臥中,感受到所散發出來的智慧,從中發現自己的盲點與學習方向。
我們內心深處的貪嗔與傲慢習性,很難自己去發現;這些頑劣性在老師的慧眼下,則是赤裸裸的表露無遺,想掩也掩不住,能夠獲得明確的指正。遇到瓶頸時,也能透過老師的智慧經驗,很快的得以排除。
相信老師的智慧能幫助自己走向菩提,才會放空自己的主觀我見,放下防衛心理,以柔軟心來承接所學。當撤開主觀時,「我執」也就撤掉大半了,領悟力會隨之增強,學習效益自然進步快速。
對老師的智慧有信心,只要面對老師,或憶想老師時,恭敬心會立即生起。恭敬心生起的當下,心念不會有妄想,智慧力也明了;所以時時憶念老師,禪定智慧的自然的就在其中熏陶增長,「道業」會有著難以言喻的加持力。索甲仁波切在形容「恭敬心」時說:「恭敬心是體證自性最純淨、最快速、最簡單的方法。」是一句非常好的比喻。
當師生之間的心靈相通,默契十足時,師生就像在共舞一首「無聲曲」。